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 03 九年级化学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2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2 分)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车胎爆裂 ) C.木条燃烧 D.玻璃破碎 【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解:A、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车胎爆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主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生成了新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2 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C. 铁在氧气中燃烧 过滤 ) B. D. 读取液体体积 加热液体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判断; B、量取液体时,①俯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②仰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 C、根据过滤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分析; D、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 【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瓶底要加少量的水。故 A 操作正确; B、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 水平面,故正确; C、过滤实验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正确; D、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 ,防止沸腾溅出,图中试管内的液体太多,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和液体的取用、量筒的使用及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方法,了解各操作的注 意事项. 3.(2 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洁净的空气 C.人呼出的气体 D.高锰酸钾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澄清石灰水、洁净的空气、 人呼出的气体都属于纯净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 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中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高锰酸钾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 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2 分)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2NH3 ③SO2 ④ O ⑤Mg2+ ⑥2OH ﹣ ) ⑦H2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 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 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①2H 中的 2 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 2 个; ②2NH3 中的 2 表示氨分子的个数为 2 个; ③SO2 中的 2 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 2 个氧原子; ④ O 中的 2 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⑤Mg2+中的 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 2 个单位的正电荷; ﹣ ⑥2OH 中的 2 表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为 2 个; ⑦H2O 中的 2 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错误;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错误;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正确; D、表示分子个数为的是②,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 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2 分)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P+5O2═P2O5 C.3Fe+2O2 ) B.CO+O2 Fe3O4 CO2 D.2Al+3O2═2Al2O3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 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缺乏反应条件,并且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4P+5O2 2P2O5;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CO+O2 2CO2。 C、该化学方程式完全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Al+3O2═2Al2O3 。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 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6. (2 分)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 I、 Ⅳ 中 小 花 变 红 , 实 验 Ⅱ 、 Ⅲ 中 小 花 不 变 色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分析】Ⅰ可得出稀醋酸能是紫色石蕊小花变红,Ⅱ、Ⅲ可得出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由Ⅳ可得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 【解答】解: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 确。 故选:D。 【点评】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不是二氧化碳,也不是水,是二 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7.(2 分)下列实验方案与结论不相对应的是( 选 项 方 案 A B ) C D 结 说明瓶中含有氧 说明白烟具有可 说明只有二氧化锰存在时,过氧化氢才 论 气 A.A 燃性 B.B 会分解产生氧气 C.C 说明水的状态变 化是物理变化 D.D 【分析】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石蜡具有可燃性;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B、过程中白烟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加入二氧化锰时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变成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2 分)如图为某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1 个 X 分子中有 3 个原子 C.反应物中分子的个数比为 1:1 D.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改变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分析 X 的构成;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 物质的类别,判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等。 【解答】解:由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 2 个 后只有 2 个 4 原子,8 个 原子和 4 个原子;反应 原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4x 中应含有 8 个 原子和 个原子,说明一个 x 分子是由是 2 个 原子和 1 个 原子构成的。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质的分子都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属于化合物,该反应不属 于置换反应,故 A 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1 个 X 分子中有 3 个原子,故 B 正确; C、由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分子的个数比为 1:2,故 C 错误; D、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的一种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一定有元素化合价 的变化,故 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有关微观示意图的考查,学会利用微观的观点及微观示意图的意义对反应基本类型判断 及化学变化的微观信息的获取等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9.(2 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 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 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解答】解: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因果关系成立;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因果关系成立;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因果关系成立;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助燃剂,它本身不燃烧,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 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0.(2 分)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 ...的是( ) A.夜间发现家中石油液化气泄露,立即开灯查明泄露原因 B.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D.高楼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爬行逃生 【分析】A.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火场逃生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3(人教版)(解析版).pdf
初中 >
九年级 >
化学 >
文档预览
17 页
0 下载
7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 于 2023-12-19 19:06:00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