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提供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酒精灯 ,E 长颈漏斗 。 (2)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 字母序号) ,组装仪器的连接原则是①先左后右,② 查 装置气密性 先下后上 。组装好仪器,先检 ,然后加入药品,制取气体。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H2O CEFH (填 Ca(OH)2+CO2 。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注意事项分析回答;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 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解答】解:(1)A 是酒精灯,E 是长颈漏斗。 (2)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 CEFH,组装 仪器的连接原则是①先左后右,②先下后上,组装好仪器,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加 入药品,制取气体。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 碳酸钙沉淀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 (1)酒精灯;长颈漏斗; (2)CEFH;先下后上;装置气密性; (3)Ca(OH) 2+CO2=CaCO3↓+H2O。 2.小明和同学们利用图中的仪器完成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 思考。请结合图文信息完成下列任务。 (1)仪器 G 的名称是 水槽 。 (2)要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 固体药品的操作是 将锥形瓶倾斜,用镊子将大理石放入锥形瓶口,把锥形瓶慢慢竖立 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锥形瓶底部(合理即可) 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图 G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气大 CEFH (填字母序号),加 b 端进,原因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 。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分析; (3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密度分析收集方法。 【解答】(1)仪器 G 是水槽;故填:水槽; (2)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 气体,选择的仪器是 CEFH,组装好仪器,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加入药品,制 取气体;大理石是块状固体药品,因此加固体药品的操作是将锥形瓶倾斜,用镊子将大 理石放入锥形瓶口,把锥形瓶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锥形瓶底部;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是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对应的反应 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EFH;将锥形瓶倾斜,用镊子将大 理石放入锥形瓶口,把锥形瓶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锥形瓶底部(合理即可); CaCO3+2HCl═CaCl2+H2O+CO2↑;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图 G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气体应从长导管进入, 排出空气进行收集;故填: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 液体 吸取和滴加少量的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由试管口向内依次变红 从 微观角度看,此现象说明 分子在不断运动 。 (3)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中 浓氨水 两种试剂加反了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 具有挥发性。 (4)用左图的装置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比右图课本中装置,优点是 节约 实验更环保、更 。 【分析】(1)根据胶头滴管的用途进行解答; (2)根据分子的性质、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以及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进 行解答; (3)根据酚酞试液和氨水的性质进行解答。 (4)根据装置的优点解答; 【解答】解:(1)胶头滴管的用途是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 (2)由于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色;又因为氨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所以将会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 渐变红; (3)由于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而酚酞试液不具有挥发 性,如果在实验中发现试管里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 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两种试剂加反了;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浓氨水 有挥发性。 (4)用左图的装置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比右图课本中装置,优点是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故答案为: (1)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2)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由试管口向内依次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3)两种试剂加反了;浓氨水。 (4)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4.空气和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下列实验可用于研究空气和水的组成。 (1)利用实验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用到的红磷属于 单质 (填“单质” 或“化合物”)。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CD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红磷后,先让红磷在瓶内燃烧一会儿,再塞紧橡胶塞 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D.实验时取用稍过量的红磷 E.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填字母编号)。 F.实验中可以用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3)实验过程产生的白烟与瓶内的冷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偏磷酸(HPO3)。写出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P2O5+H2O=2HPO3 ,请写出偏磷酸钙的化学式: Ca(PO3)2 (4)利用实验 B 研究水的组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下降较快的是 a 。 (填 “a”或“b”)。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2)根据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分析判断有关的操作; (3)根据五氧化二磷与冷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偏磷酸(HP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根据化合价原则写出化学式。 (4)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析回答。 【解答】解:(1)红磷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2)A.由于有气体参加反应,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 A 正确; B.点燃红磷后,应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故 B 错误; 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故 C 正确; D.实验时取用稍过量的红磷,能将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故 D 正确; E.红磷熄灭后,等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再打开弹簧夹,故 E 错误; F.由于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实验中不可以用硫代替红磷进行实 验,故 F 错误。 (3)实验过程产生的白烟与瓶内的冷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偏磷酸(HPO3)。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P2O5+H2O=2HPO3,由于偏磷酸根显﹣1 价,钙显+2 价,则偏磷酸钙的 化学式是:Ca(PO3)2。 (4)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下降较快 的是 a。 故答案为: (1)单质。 (2)ACD。 (3)P2O5+H2O=2HPO3;Ca(PO3)2。 (4)a。 5.如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装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实验中制取的氧气可以用图中的 C 铁架台 。 (填字母)装置来收集。 (3)用制得的氧气完成 D 装置所示实验,该实验的现象是 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中制取的氧气可以用图中的 C 装置来收集。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故答案为: (1)铁架台; (2)C;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6.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指出该实验装置错误之处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2)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bac ; (填编号); a.等导管有均匀气泡冒出,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3)当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高锰酸钾后也能加快反应速率,但该实验中高锰酸钾不是 催化剂,请说明原因 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 【分析】(1)根据实验室中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来分 析; (2)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的顺序来分析; (3)根据催化剂的概念以及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到了催化作 用来分析。 【解答】解:(1)图示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有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会导致冷凝水倒流, 炸裂试管;故填: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2)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a.等导 管有均匀气泡冒出,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 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故填:bac; (3)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为高锰酸钾分解,其质量减小,且化学性质也发 生了变化,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是因为反应生成了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 的催化剂;故填: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7.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们曾经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反应后天平的指针 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 2NaCl+H2O+CO2↑ 偏右 (“偏左“偏右” “不变”),原因是 ,图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是 Na2CO3+2HCl = 。 (2)图乙中在实验设计时,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 炸裂 反应生成的 ;玻璃管上方系一瘪气球的目的是 防止锥形瓶底部因受热不均而 平衡瓶内外气压,防止橡皮塞被弹出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②⑤⑥ 。 (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

pdf文档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解析卷).pdf

初中 > 九年级 > 化学 > 文档预览
16 页 0 下载 9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解析卷).pdf 第 1 页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解析卷).pdf 第 2 页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解析卷).pdf 第 3 页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解析卷).pdf 第 4 页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解析卷).pdf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11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3-12-13 15:10:09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