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Ⅱ H:1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Fe:56 K:39 Cu:64 一、实验探究题。 O:16 N:14 Ca:40 S:32 Mg:24 Mn:55 1.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 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 A 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的塞子要 ,细口瓶 在桌面上。 (2)如图 B 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填序号)。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 C 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②先对试管进行 ;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 D 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 刷 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5)用量筒量取 8 毫升水时,若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 “小于”或“等于”)8 毫升,正确的读数方法为 2.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现象及结论: (填“大于” 。 (1)①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放热,蜡烛逐渐变短,石蜡受热熔化,冷却后又凝 固。 ②如图乙所示操作,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由此可知外焰温度 ③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 。 。若将用澄清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 (2)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缕白烟,此白烟用火柴可以点燃,说明其具有 据你猜想白烟应该是 。 性, 。 3.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来验证 CO2 气体的相关性质,实验步骤如下:注: 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和 HCl 气体挥发的影响,且图甲中产生气 流缓慢。 (1)如图甲,将右侧三通管横放,打开仪器 a (填名称)的活塞,使石灰石与 稀盐酸充分接触,然后关闭仪器 a,观察到三通管内的实验现象是 。 (2)取图甲中的三通管,把贴有试纸 A 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乙,发生的 反应是: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①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装置 B 或 C 均可 用于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 B 相比较,使用装置 C 的优点为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所用的试剂是 学方程式为 操作是 。 (填物质名称);反应的化 ,若用装置 G 收集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收集满的 。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 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制取并收集氨气,应从图 A﹣F 中选 择 和 (填序号) 。 5.某兴趣小组做如图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已知: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如图 1 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 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 。 (2)如图 2 所示,烧杯 C 装入浓氨水,A、B 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 间后烧杯 A 液体变红,说明分子 ,烧杯 B 的作用是 。 (3)图 3 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 T 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 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观察到 (填“ba”或“bc” )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 3 实验与图 2 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 。 6.如图是明明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 进行过滤的操作。 (1)图中缺少的仪器是: ;它的作用是 。 (2)发现滤液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3)上述步骤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4)改进后过滤,小明向过滤后略带颜色的滤液中放入 来除去颜色和异味,得 到澄清透明的水,他就高兴地宣布:我终于制取了纯水!小刚对此并不同意,理 由 ;若要制取纯水,还需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 7.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 (2)铜粉不能换作碳粉,原因是 。 (3)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应该约是 。 (4)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小于 的原因有 (写出其 中一条即可)。 8.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数字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 B 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装置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有气泡 ,若用 D 冒出时开始收集。 (3)用 E 装置进行氧气性质实验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E 装置中水的作用 细铁丝燃烧的现象为 是 。 。 (4)图中的 F 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进行操作时,集气瓶未装满水是否会影 响实验结果 (填“是”或“否”)。 9.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Ⅰ中水的作用是 。 (2)实验Ⅱ为电解水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电源的 (填“正”或“负” )极端产生。 (3)下列净化水的过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 ,气体 a 在 A.活性炭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 B.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法主要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杀菌 D.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4)日常生活中,常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实现硬水软化的简单方法是 。 (5)实验Ⅲ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 5 等份,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①冷却到室温 (填序号),最后打开弹簧夹。 ②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10.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 1: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原因 是 。 (2)图 2: 天平平衡后,将盐酸与石灰石混合,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化学变化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填“是”或“否”)。 (3)图 3: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该实 验除了控制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回答 一条即可) 。 11.甲、乙实验小组分别利用 2g 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见图。化学反应 方程式为:2Cu+O2 2CuO。课外兴趣小组为研究实验中铜粉的氧化情况,将玻璃 管中的残留固体全部取出,经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后,得出甲组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 为 0.08g,乙组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 0.12g。 (1)根据甲组实验数据,计算铜的氧化率(被氧化的铜的质量占原铜粉的百分比)(写 出计算过程)。 (2)兴趣小组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甲组实验数据更接近实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乙组差 异较大。你认为乙组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 是 。 12.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填序号) 。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 1 表示,则 m2 与 m1 之差表示 。 (3)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 2 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 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 (4)如图 3,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 ,气球的作用 是 。 13.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用 B 和 D 装置制取并收集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选择装置 B 作为制取 CO2 气体的发生装置,其突出优点是 , 若改用 F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进入。 (3)已知:一氧化氮(NO)是生命体系信息分子之一,在常温下,它是难溶于水且不 与水反应,易与 O2 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2)的气体。实验室收集少量 NO 的装置可用 (填字母标号)。 14.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 a 的名称: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填字母序 。 (3)实验室可利用装置 F 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其现象为 (4)若用 G 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 。 (选填“M”或“N”)端导管口进入。 15.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图一总结】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和 。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气球的变化是先 ,后 。欲使图二 (填操作)后才能对试管加热;点燃红磷 。 (2)将装有空气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 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 16.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如图。 ; 。 (1)如图一所示,制取并收集氧气。试管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 。 (2)计算含溶质 0.2mol 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 式计算) (3)某小组用如图二所示装置制取氧气,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打开活塞 K,向 B 中滴 入 50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后关闭活塞,待集气瓶 C 和烧杯 D 中的液面不再变化时,测 定烧杯 D 中水的体积为 V 水。若生成氧气的体积为 V 氧气,则 V 水 “<”或“=”) ,理由是 V 氧气(选填“>” 。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Ⅱ(原题卷).pdf
初中 >
九年级 >
化学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6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 于 2023-12-13 15:10:09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