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七升八暑假预习计划单+文学常识积累+作 文鉴赏+能力提升习题(四)(原卷版) 一、预习计划单 预习计划单(三天一周期) 第一次 1、完成阅读练习并发送讲解; 第二次 2、《红星照耀中国》10-12 章阅读; 第三次 3、八年级古诗《三峡》阅读背诵+默写完成。 《红星照耀中国》概况 第 10 章:战争与和平。 这一章讲述了中国青少年耐心、勤劳、聪慧、刻苦学习,讲述了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 所作的努力,以及朱德革命领袖朱德的非凡领导才能和魅力。 第 11 章:回到保安上。 记述了在敌人封锁之下,红军富足的生活。叙述了俄国对红色中国的影响和德国顾问李 德指挥作战的失误及产生的原因。 第 12 章:又一个白色的世界。 这一章详细地记录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性。 八上古诗文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 “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tuān)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tuān)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二、文学常识积累 科普:古代的科举制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 届科举考试结束于 1919 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 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 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在现在社会,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 准则。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 常识,欢迎大家分享。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 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 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 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 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 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 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 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 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 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 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 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 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 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 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 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 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 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 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 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 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 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 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 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 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 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 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 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 Q 正传》中称赵少爷“茂 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 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 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 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 《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 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 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 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 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 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 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 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 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 jian】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

docx文档 七年级语文暑假预习计划单+文学常识积累+作文鉴赏+能力提升习题(部编版)(四)(原卷版).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21 页 0 下载 2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七年级语文暑假预习计划单+文学常识积累+作文鉴赏+能力提升习题(部编版)(四)(原卷版).docx 第 1 页 七年级语文暑假预习计划单+文学常识积累+作文鉴赏+能力提升习题(部编版)(四)(原卷版).docx 第 2 页 七年级语文暑假预习计划单+文学常识积累+作文鉴赏+能力提升习题(部编版)(四)(原卷版).docx 第 3 页 七年级语文暑假预习计划单+文学常识积累+作文鉴赏+能力提升习题(部编版)(四)(原卷版).docx 第 4 页 七年级语文暑假预习计划单+文学常识积累+作文鉴赏+能力提升习题(部编版)(四)(原卷版).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16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54:36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