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4 《短文二篇》预习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qǐng)) B.遂至承天寺(suí)) )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 相与步于中庭(yǔ)) 【答案】C 【解析】 A.qǐn B.suì D.bǎ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消散。 (2) 坠落。 (3) 指水中潜游的鱼。 (4)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 门。 (6) 考虑,想到。 (7) 共同,一起。 (8) 大概是。 (9) 只是。 【解析】考查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文言字词,才能提高文言阅读水平。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 【答案】 (1)(对偶) (2)(借代) (3)(比喻) (4)(反问)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 修辞。(1)句中“晓雾”与“猿鸟”相对,“歇”与“鸣”相对,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2)句中“鳞”指 代鱼,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3)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 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4)句的意 思是: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4.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 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答案】 (1)陶弘景; 华阳隐居; 信 洵; 苏辙; (2)东坡志林; 苏轼;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 三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号华 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 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 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 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 面貌焕然一新。苏轼和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 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 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 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______) 【答案】 (1)√ (2)× (3)√ (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1)(3)(4)正确,(2)错误。“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夜晚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根据后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明作者当时有一位知己张怀民。张怀民在 这一年也被贬到黄州。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没有知己迫不得已去找张怀民,而是想趁着大好月色出去走 走,想到去找张怀民。故“错误”。 6.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篇名:《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摘句: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示例:摘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品味:此句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空”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制作读书卡片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课文文学常识的掌握和对内容的理解分 析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作答时选择文中的名句或体现主旨的句子,从 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用“积水”喻月色,用“藻荇交横”喻松柏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色的皎洁,勾画了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 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 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 (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7.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8.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问余所以至此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0.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1.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案】7. (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8. B 9. (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 慥),为什么在这里? 10.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1. ① 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解析】 乙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 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 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 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 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 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遂”,于是,就;“故”,原因。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 项中的“过”分别解释为:经过/过错;B 项的“见”都解释为:看见; C 项中的“意”分别解释为:神态、神情/情趣;D 项中的“所以”分别解释为:……的原因/用这些来……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欲”想要;“户”,门;“何为”,为什么。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 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本句翻译为: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故断句为: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二者的不同即可。通读文 章

docx文档 专题14 《短文二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1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专题14 《短文二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 第 1 页 专题14 《短文二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 第 2 页 专题14 《短文二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 第 3 页 专题14 《短文二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 第 4 页 专题14 《短文二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3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53:04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