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8 讲 小说高频考点解读(一) 真题考察 真题考察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家不一定有灵敏的鼻子,但一定要有气味想象力,可让无气味的事物有气味。 B. 在信息时代,小说受到极大冲击,但作者仍信心满满,认为小说是无可取代的。 C. 读者明知故事是虚构的,也能为之感动,在于作家创作时调动了自己全部感觉。 D. 第⑩段作者发表一篇小说后感到后悔,因为觉得自己写作时的情感倾 向有问题。 2. 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3.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导入 唐伯虎点秋香 华太师:太好了!你及时出现真叫我太感动了!唐伯虎啊,你救了我们华府上下,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 你啊?! 唐伯虎:太师,不用客气,我只有一个要求…… 学习目标: 华夫人:你不用再说了,你喜欢秋香是不是啊?!我就把她许配给你。 了解小说基本概念和高频考点; 唐伯虎:(跳起)好耶! 理解并掌握小说要素、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婚礼大堂,二十个新娘盖着红盖头) 感知小说内容,初步体会小说主旨。 唐伯虎:哇!这么会冒那么多新娘出来? 华夫人:唐伯虎,我虽然答应把秋香许配给你,不过还有条件,要看你的造化了。你可不可以从二十个新 娘里面选中秋香?华文! 华文:(读条款)点选时间以一柱香为限,即时生效。(武状元点香)点选规则如下: 一、点选人不能超越黄线观察新娘。 二、所有准新娘不准发出任何声音,违例者当弃权论。 三、不准擅用任何物件接触准新娘之身体或衣物。 思考:你知道唐伯虎最后点到秋香了吗?为什么不让他直接取到秋香,要设置这样的情节呢? 最后华府为难唐伯虎,故意让唐伯虎在 20 多位新娘打扮的丫鬟中找出秋香,唐伯虎以为自己选到了, 实际上 20 个中没有秋香,唐伯虎选的是石榴,但最后秋香出来了,终成一代佳话,故称“点”秋香。 这个情节设置符合小说一波三折的特点,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同时也照应标题。 知识详解 技巧点拨 一、 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 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小说的三个要素:典人物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 二、 小说高频考点 (1) 情节梳理 ① 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 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 人物分析 ① 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② 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 环境作用 ① 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 段落作用、标题作用 ① 说说题目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 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③ 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 表现手法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④ 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 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 主旨理解 ①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②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 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三、 阅读技巧 1、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 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 渲染故事气氛,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③ 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④ 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 推动情节发展。 ⑥ 深化作品主题。 (2)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 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 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主题。 2、 标题作用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 ① 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 ② 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 以物件为题: ①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义,寄托某种情感;) ② 线索,贯穿全文; ③ 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 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人物为标题: ① 突出人物形象; ② 暗示故事情节; ③ 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 以形象特征为标题: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 (5)以事件为标题: ① 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 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 以问题为标题: ①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引发读者的思考 3、 情节作用 (1) 开头: ① 总领全文; ② 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③ 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④ 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⑤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 中间: ①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② 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③ 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 结尾: ①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 ② 呼应标题、卒章显志, ③ 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例文赏析 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龙应台 ① 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 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 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 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 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 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 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 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 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 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 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 步往前走。 ⑦ 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 走路,来, 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 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 “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 步来。 ⑧ 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 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 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 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 “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 说不出是悲 伤还是空洞。 ⑪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A.大武山上最 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⑫ 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 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⑬ 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 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 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 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B.她用力地拨开我 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⑭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 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⑮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 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 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 拿印章来”…… ⑯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减初中语文工作室)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母亲年事已高。 B.妈妈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是因为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 感。 C.第④段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之情。 D.第⑮段实写了眼前所见的一组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妈妈想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2.文章写“我”陪伴母亲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划线句。 A 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从描写的角度赏 析) 4.文章末段写到“妈妈是那个搭了 ‘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有误,第⑥段描绘的妈妈想要回到的那段时光,是作者的回忆, 并非眼前所见的画面。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我”陪伴母亲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是一段回忆,而且位于 文章的中间,所以是插叙。分析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说,插入的是妈妈的病情, 写出了带妈妈回大陆故乡的原因;在结构上,照应开

docx文档 第08讲:小说高频考点解读(一)新九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教师版).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25 页 0 下载 3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第08讲:小说高频考点解读(一)新九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教师版).docx 第 1 页 第08讲:小说高频考点解读(一)新九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教师版).docx 第 2 页 第08讲:小说高频考点解读(一)新九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教师版).docx 第 3 页 第08讲:小说高频考点解读(一)新九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教师版).docx 第 4 页 第08讲:小说高频考点解读(一)新九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教师版).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0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48:36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