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 6 讲 【古文理解】 书信文学——《答谢中书书》 壹 学习目标 1、 了解并识记《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相关知识; 2、 积累相关实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 理解《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解析及主题思想。 贰 1. 考题链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信) (2)古来共谈(共同) 2.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景物,先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文章按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景物,先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后分写“异水”和“奇山”,构思十分精巧。 B.文章按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景物,先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突出了富春江水之美。 C.文章按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景物,先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作者笔下的山十分奇特,它们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雄奇景象。山本无生命, 却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这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 D.文章按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景物,先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富春江山水的灵性感召了作者,作者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自然地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 的蔑视,含蓄地表达了他欲避世隐退、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知识预热 叁 思考:你还记得你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吗?写给谁以及为什么写? 由此引出本课主题:书写文学,两位古人通过书信,都描写了景物。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知识链接 肆 基础知识 一、 《答谢中书书》 1、 作者 陶弘景(公元 456—536 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 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 《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2、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谢中书(谢徽)与陶弘景都卒于公元 536 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 年)。谢徽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 526 年(梁普通七年),任中书郎在公元 532 年(梁中大通四年), 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 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 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 《与朱元思书》 1、 作者 吴均(469 年—520 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 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 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2、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官场黑暗。所以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 书》就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内容剖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 注释 (1) 山川:山河。 (2) 之:的。 (3) 共谈:共同谈赏的。 2、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3、 赏析: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 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 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注释 (1)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2) 青林:青葱的树林。 (3) 翠竹:翠绿的竹子。 (4) 四时:四季。 (5) 俱:都。 (6) 歇:消。 (7) 乱:此起彼伏。 (8)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9)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0) 实:确实,的确。 (11)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 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4) 奇:指山水之奇异。 2、 译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 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 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赏析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 ,极力描写山 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 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 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 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 统一的印象。 中心思想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 卷,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 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之情。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 注释 (1)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3)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4)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5)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6)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7) 自:从。 (8) 至:到。 (9)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10) 2、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按照自 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3、 赏析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 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 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 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 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 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 注释 (1) 皆:全,都。 (2) 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 (3) 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4)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 (5)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6)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7) 若:好像。 (8)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2、 译文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一直看下去,水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 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3、 赏析 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见底”直言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烘托了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 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 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 象展现出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注释 (1)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2)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 , 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3) 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

docx文档 第06讲:书信文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教师版)-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36 页 0 下载 1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第06讲:书信文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教师版)-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docx 第 1 页 第06讲:书信文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教师版)-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docx 第 2 页 第06讲:书信文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教师版)-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docx 第 3 页 第06讲:书信文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教师版)-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docx 第 4 页 第06讲:书信文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教师版)-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31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45:41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