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讲 八上诗词鉴赏 【学习目标】 1.体会八上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梳理考点、知识点。 【基础知识】 (一)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链接】《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 三隐。 这首致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主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诗歌理解】 诗歌首联开篇点题,以一个“望”字统领全诗,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其百无聊赖的彷徨心 情,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颔联、颈联,诗人借景抒情,对东皋的秋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山山树树,牧 人猎者,营造了静谧闲适的氛围,然而这看似静谧的秋景中却隐约透出一种萧瑟和凄凉,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苦闷和惆怅。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希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交朋友的意愿,表达了知 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背景链接】选自《全唐诗》卷一三 O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 之 美。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 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主旨】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通过凭吊 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诗歌理解】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颈联“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描写黄鹤楼的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 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颈联说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 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后四句想 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日暮”“烟波”之景引起了“乡愁”之情,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的忧思 之情。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每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 颈联是细观,尾联是俯视。 (三)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创作背景】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当时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 王维奉皇帝之命慰问将士,查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主旨】这首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再现了大漠雄浑、苍凉、荒寂的特点,抒发了 慷慨悲壮之情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诗歌理解】 首联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颔联叙事兼抒情,以 “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颈联“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 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尾联写诗人到达边塞,遇到侦察兵萧关得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四)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创作背景】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 1977 年版)。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离别 家乡而作。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 带楚国故地游览。途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 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主旨】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诗歌理解】 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 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颈联“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尾联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创作背景】 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 1979 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 或 824)春诗人 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 美好。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主旨】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亲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 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无比喜悦,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诗歌理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 爱。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 筑巢的动态画面。五、六两句,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早春的美丽景象,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 蹄埋没。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和生机勃勃。结尾处写 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六)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创作背景】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 后的第二年(约 417 年),是酒后所作。 【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 人生追求。 【诗歌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 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 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 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 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 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 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 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 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 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七)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唐肃宗至徳元年(756 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 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 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主旨】《春望》描写了诗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 怀。 【诗歌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 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 ,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 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 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 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 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 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 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八)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创作背景】 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 料记载分析,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 807 年,李贺当时 仅仅 17 岁。 【主旨】《雁门太守行》通过描绘将士们在边塞奋勇杀敌的壮丽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 国的决心。 【诗歌理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写出敌我两军的态势。前句描写 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描写 一缕日光从云峰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运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 氛异常紧张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叙事写景,分别从声(听觉)色(视觉)两方 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 声色(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 写激战中边塞风光

doc文档 第20讲 八上诗词鉴赏-【暑假辅导班】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doc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1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第20讲 八上诗词鉴赏-【暑假辅导班】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doc 第 1 页 第20讲 八上诗词鉴赏-【暑假辅导班】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doc 第 2 页 第20讲 八上诗词鉴赏-【暑假辅导班】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doc 第 3 页 第20讲 八上诗词鉴赏-【暑假辅导班】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doc 第 4 页 第20讲 八上诗词鉴赏-【暑假辅导班】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doc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5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43:51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