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讲 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2.基本读懂浅显文言文,熟悉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基础知识】 一、考点梳理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 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 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 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 以应”中的“亡”。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 知识。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 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 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三峡》中“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空隙、缺口的意思。 (4)词的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如“一 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 就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 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 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2.常见文言虚词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 “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 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3.朗读停顿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部”。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 (3)句首的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如“若”“而”等)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 (6)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4.文言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①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 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②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③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 合。 ①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 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 文一致。①②③④⑤ ②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 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翻译的方法 ① 留: 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 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 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 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②删 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 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 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③换 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 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特别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的单音节词到现代已经多变成了双音节词, 翻译时要将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④调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前置宾语后移。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 你太不聪明了。后置状语前移。 如: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⑤补 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 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5.内容理解与概括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蓬,表达充分。 6.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 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 7.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 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 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8.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 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间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考点剖析】 考点一:课内阅读 例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③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素湍绿潭( ) (2)属引凄异( ) 3.说说第一段中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4.作者以生动凝练的文笔,写出了三峡的壮丽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作者在描写秋天的三峡时,引用了渔歌,请说说引用渔歌的作用。 【答案】1.郦道元 2.急流 接连不断 3.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意对即可) 4.作者通过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5.作用:猿的叫声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征——山高、岭长、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 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作者知识。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 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 水画。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 (1)句意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湍:急流。 (2)句意为: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属引:连续不断。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由第①段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ocx文档 第15讲 文言文阅读-【暑假自学课】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38 页 0 下载 2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第15讲 文言文阅读-【暑假自学课】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第 1 页 第15讲 文言文阅读-【暑假自学课】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第 2 页 第15讲 文言文阅读-【暑假自学课】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第 3 页 第15讲 文言文阅读-【暑假自学课】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第 4 页 第15讲 文言文阅读-【暑假自学课】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33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42:38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