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原卷版) ★ 春望 原文 唐·杜甫 译文 赏析 内容理解: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 国破山河在, 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 城春草木深。 的长安城里草木茂盛,一 片凄凉。 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触 目惊心;“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令人 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 围。 内容理解:诗人移情于物,写“花”落泪,“鸟”惊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就连花也不禁 涕泪四溅,怨恨别离,鸟 也觉得心悸不已。 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 世的深沉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 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修辞:“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面对国 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表现出来。 烽火 连三月, ① 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事已经延续了几 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 得上万两黄金。 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 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 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 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内容理解:“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 白头搔更短, 浑②欲不胜③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 步,可以想见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字是诗人想 发越搔越短,稀疏得简直 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既展示了诗人 插不住簪子了。 悲凉的心情,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 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课下重点注释】①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②浑:简直。③胜:能够承受、禁 得起。 【主旨】这首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 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突然间,我恍(huǎnɡ)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 字的奥密了。 B.读书时不可存心诘(jí)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zhāi)句,而应推敲 细思。 C.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línɡ)带穿了,挂在它颈(jǐnɡ)下,但只显 得不相称(chènɡ),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D.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bǔ)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 以实在不能嗔(chēn)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B.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 状,绘声绘色。 D.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只有把防控工作抓紧抓实,就能为经济社会秩序的全面 恢复创造条件。(将“就”改为“才”) B.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虽有受到“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更渴望赢得大家的赞 赏。(将“高高兴兴地”调至“分享”前) C.“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规律”后加土“的理念”) D.我以前对开平碉楼不以为意,直到前些日子去实地参观,才明白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先辈 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讨生活的历史见证。(删去“实地”)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台湾的水果免税进入大陆,有台南的荔枝、龙眼、波萝蜜、台中的香蕉、台北的苹果, 等等。 B.辛弃疾有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以此描述钻 研学问的一种境界。 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 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要在城西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古 树将怎么处理?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敬辞的一项是( ) A.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 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西游记》 B.何涛道:“好汉!小人奉上命差遣,盖不由己。小人怎敢大胆要来捉好汉!望好汉可怜见家中 有个八十岁的老娘,无人养赡,望乞饶恕性命则个!”——《水浒传》 C.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 不敢及私。望兄见谅。”——《三国演义》 D.尹元叹道:“此话提起甚长。今日难得海外幸遇。此间说话不便,寒舍离此不远,贤契如不弃 嫌,就请过去略略一叙。”——《镜花缘》 (一)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① 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 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 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 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 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 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 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 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 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 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 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 言的辅助机制。 ⑤ 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 理压力。 ⑥ 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 24-36 周的准妈妈,研究发 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 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 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 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 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 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 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 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 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 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 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 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 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 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1. 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2. 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什么? 4. 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 14 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 个参与者必须在 5 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 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 显著增多。 (二)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材料一】 ① 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针对少儿读“经”的不断涌 现,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了“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 ② 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对 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 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动力无疑是积极的。 ③ 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 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 某读经少年花了 10 年时间背诵了 30 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 800 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 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④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 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 “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媸,读作 ch,相貌丑陋,与“妍”相对)不分,全都拿来,像 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 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⑤ 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 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 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的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doc文档 第11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原卷版).doc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9 页 0 下载 2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第11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原卷版).doc 第 1 页 第11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原卷版).doc 第 2 页 第11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原卷版).doc 第 3 页 第11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原卷版).doc 第 4 页 第11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原卷版).doc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4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39:23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