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5《孟子》三章 一、知识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 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师 ,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 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 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 286 章。 2.作品简介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 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字词积累 戚(qì)) 粟(sù)) 夫(fú)) 畔(pàn)) 4.阅读感知 (1)读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积累词语,翻译全文。 5.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1)先以进攻一方为例,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 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 (2)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皆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城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 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 (3)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6.本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证明论点,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本文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道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 才会治理好,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富贵不能淫》 1.字词积累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富贵不能淫(yín)) 2 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述。 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论据: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 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接着列 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6.探究文章主旨。 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词积累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 行拂(fú)) 拂士(bì)) 曾益(zēn)g) 2 疏通文意。 (1)通假字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②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③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 ①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造,修建) ② 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3)一词多义 ①于 ②而 ③发 ④拂 (4)词类活用 ①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饿) ③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④ 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忍) ⑤ 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不顺) ⑥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⑦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赏析第一段。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它们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 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 据。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4)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 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5.研读第三段。 (1)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 虑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2)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6.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 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讲道理)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二、巩固训练 一、填空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选自 <________>,作者是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 他和孔子 齐名 ,世称”________同为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 , 是孟子讲学游 说言论的记录 . (2)“四书”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孟子> 2.理解课文,完成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探讨的是“________”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景春认为,公孙衍、张 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________”的威力。而孟子则针锋相对,首先用一个反问句“________”否定景 春的观点;紧接着用“________”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接下来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 的标准:第一,“________”。第二,“________”。第三,“________”。这三条都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得出的 结论是“________”。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 3.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 _ 公孙衍 贫贱 丈夫之冠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 _ 不能淫 畎亩 妾妇之道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 _ 傅说 曾益 法家拂士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 _ 胶鬲 外患 劳其筋骨 4.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岂不诚:________ 大丈夫:________ 是焉得:________ 父命之:________ 戒之曰:________ 必敬必戒:________ 女家:________ 以顺为正:________ 夫子:________ 与民由之:________ 不能淫:________ 不能移:________ 不能屈:________ 发于畎亩:________ 举于版筑:________ 举于士:________ 举于市: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 行拂乱:________ 曾益:________ 恒过:________ 衡于虑:________ 而后作:________ 征于色:________ 发于声:________ 而后喻:________ 法家:________ 拂士:________ 出则无:________ 敌国:________ 5.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 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 ③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________ ④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 ⑤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⑥ 人恒过 , 然后能改。________ ⑦ 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 6.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亲戚畔之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② 往之女家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③ 衡于虑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④ 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列划线字的一词多义。 ① 城:三里之城________ 城非不高也________ ② 得:是焉得为大丈夫________ 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 ③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________ 必敬必戒 , 无违夫子________ ④ 之:母命之________ 往送之门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 七里之郭________ 8.写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 以顺为正者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_______
专题05《孟子》三章(原卷版)-2021暑假轻松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doc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3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 于 2024-08-15 18:35:09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