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2 短文二篇 一、知识梳理 《答谢中书书》 一、整体感知 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文言词汇积累。 (1)古今异义 ①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 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4.赏析写景,体会感情。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 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 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 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 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5.“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 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 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 失意的人。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 18 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 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 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二、巩固训练 一、填空题 1.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__。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 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 五色交辉________ ② 晓雾将歇________ ③ 夕日欲颓________ ④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⑤ 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⑥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⑦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二、默写 4.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 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 三、翻译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文言文阅读 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 回清倒影 清流见底 B.自: 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 C.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见: 不见曦月 清流见底 (2)把语段(一)和(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一文采用 ________结构行文,先后给人以山高、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二文采用 ________结构行文, 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 接抒发了________ 之情。 (4)两文都提到了“猿鸣”,各有什么作用? 7.课外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 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 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 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 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________ 念无与乐者________ 因起彷徨________ 人问其故_________ (2)翻译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 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4)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 考虑)

doc文档 专题02 短文二篇(原卷版)-2021暑假轻松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doc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4 页 0 下载 2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专题02 短文二篇(原卷版)-2021暑假轻松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doc 第 1 页 专题02 短文二篇(原卷版)-2021暑假轻松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doc 第 2 页 专题02 短文二篇(原卷版)-2021暑假轻松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doc 第 3 页 专题02 短文二篇(原卷版)-2021暑假轻松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doc 第 4 页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35:02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