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 视野阅读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大多是由文字、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多种 材料组合而成,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点包括内容 概括、信息印证、原因探究、材料比较、图表解读、手法分析、词句品味、观点阐述、感悟畅谈、建言献 策、方案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 考点一 辨别信息正误 信息判断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或印证,能够识别与区分其中的正误,在印证 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等。常见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 解题思路: 1.找:在文中逐一找出与各个选项内容对应的段落或相关句子。注意选项中表时间、数量、肯( 否 )定、程度等性质的词语,注意概念范围的大与小,注意事件的因果关系,注意内容的偏与全,注意语气 的肯定与推测。 2.比:将每个选项和文中的关联句仔细比对,寻找差异,辨别正误。当找不到与选项对应的原句时, 就要先弄清选项的意思,再根据原文几则材料之间的异同关联来进行对比、判断和推测,进而得出答案。 考点二 概括材料内容 概括归纳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而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阅 读材料的多样性,可能是碎片化的材料,也可能是图片、表格等。所以,它在概括归纳时表现出的难度更 大,要求更高。 解题思路: 1.第一步:查看标题。材料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概括了事 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标题,可以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2.第二步: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或主要内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 中的关键句,还要注意图、表透露出的信息,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常用方法: 1.直接提取法。按照答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提取相关词句进行回答。提取的词句要能够概括相 关的内容,或者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或特点,事物的属性等。 2.归纳提炼法。有些内容散见于多则材料中,可以分别提炼,然后组合成句。 3.连缀成句法。运用材料中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归纳形成答案。 4.意思概括法。围绕答题要求,搜集信息,把主要意思进行归纳概括,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考点三 提取整合信息 解题思路: 1.速读文本,观其大略。通读各则材料,从总体上把握所有材料的主要内容,这样才不会在做题时犯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2.对照题干,定点“扫描”。阅读题干,找到命题点,以命题点为中心“扫描”材料,寻找答题区间。有些 题干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信息点所在的材料范围,暗示了答题要点,所以考生在答题前务必仔细阅读、 分析题干,根据要求筛选信息。 3.领悟意图,明辨信息。 ① 明辨相同或相似的信息。考生在阅读各则材料时,要注意明辨材料中表达相同或相似意思的信息。 ② 寻找遥远的信息。在各则材料中,提出同一观点的信息可能相距较远;或者支持某一观点的句子、 例子相距较远。对于这些信息,考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寻找。 ③ 发现隐蔽的信息。材料中的有些信息是比较明显的,如首括句或结尾句;有些信息则比较隐蔽,如 材料中间的文字、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注释等。对于这些比较隐蔽的信息,考生在阅读时要加以关注。 ④ 挖掘潜在的信息。潜在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之中,考生要善于挖掘这些信息的深层意思。 4.分门别类,提炼整合。对于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整合、归纳和概括。 注意事项: 此外,作答时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还要注意“一个原则”和“两个观念”。 一个原则:忠于原文。问答题的答案要源于文本,不可凭空臆想。 两个观念:①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②联系观念。做题时要注意联系相应材料。 考点四 拓展探究运用 一、观点阐述。对材料中包含的事实或道理做出评判,并阐述理由。 解题思路: ① 事实或道理分析法。先引用材料中的事实或道理,再进行分析,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② 围绕观点论述法。在亮出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阐明理由,论述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二、感悟启示。感悟启示即要求结合材料,谈收获;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 解题思路: ① 读懂材料内容,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取充满正能量的观点、方法与经验等。 ② 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理由要充分,言之有理;正确达观,所表达的观点要 正确、向上。 ② 所谈感悟、启示要善于联系材料,结合社会生活、自身体验,从不同角度去挖掘。 ③ 组织语言时,应做到言之有序,简洁流畅,不能出病句。 三、建言献策。要求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一条或多条建议。 解题思路: ① 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材料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② 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 ③ 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去回答,要注意科学性。 四、方案设计。对解决某一问题设计具体方案;根据科学原理修改指定方案。 解题思路: ① 研读题干,理解设计的目的、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 ②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寻找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③ 设 计 出 具 有 科 学 性 和 可 行 性 的 方 案 , 提 出 修 改 意 见 。 考点五 转换图文信息 解读的对象主要有数据图表,示意图、图片、漫画等。 解题思路: 1.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题目、表头,把握图表体现的主题或大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中的各 个要素,注意图表细节,如图表下“注”等提示文字、数据变化,寻找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坐标曲线图要 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图要抓住数据分布情况,饼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 住流程的方向、逻辑顺序等。 2.做出准确判断,概括答案。要注意两点: ① 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如表示数据变化用“略有下降”“整体上有所提高”等,表示限定对象用“每年”“同 步”等; ② 要注意表述的完整、全面,如对图表的分析,既要有对数据变化的具体说明,也要有对趋势特点的 概括与分析,甚至还要有对图表所反映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常用方法: 1.数据解读法:根据阅读主题,理解数据表达的内容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2.说明示意图:对图片或示意图等,要有顺序的解读出它表达的内容。 3.揭示寓意法:对漫画等,要揭示它的深层含义透过画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 注意事项: 阅读时要先弄清楚这是一个什么图表,要表达什么内容或传速什么信息,解读时质要从整体着眼,从 主体上去观察发现,又要从细部去观察,如附注的图例、漫画中的文字等。有时候这些细部的内容也是答 题的关键。 考点六 品析语言写法 一、品味重要词句 1.词义辨析法。根据词义比较辨析,确定选择对象。 2.语境理解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它们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的重思。 3.比较分析法。通过删去后的表达效果进行比较,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 二、分析写作手法 分析非连续性文本的手法,先要了解材料特征。根据材料偏说明性、议论性、文学性还是综合性,判 断是分析说明方法、论证方法还是表现手法。在确定方法种类后,结合具体内容和该种方法常见的作用来 具体回答。 一、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土壤的前世今生 郭俊刚 赵恒勤 ① 你可知道,田野里松软芬芳的泥土来自坚硬巨大的岩石?几十亿年间,神奇的大自然让坚硬的岩石 悄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② 早在几十亿年前,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 综合作用下,逐渐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 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作“风化”。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 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在自然界,需 要 300 年到 1_000 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 2.5 厘米厚的土壤。 ③ 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地方,土壤环 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 原因。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 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 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 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后使土壤酸化。而铜、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超出土壤 承载能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有的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 物链进入人体。 ④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 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 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目前,已 经涌现出一些重金属修复技术,比如利用钝化剂使重金属的形态趋于稳定,利用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吸收 土壤中的重金属。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个家,将受污染的土壤移走,将清洁土 壤移来。 ⑤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选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 年 1 月 11 日,有删改) 文本二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微生物是第一 批土壤的劳动者。在生命开始那一天,它们就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了。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它们的 代表是原虫、藻类、真菌、放线菌和鼎鼎大名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 和养料,就会迅速地繁殖起来。它们对养料的要求并不高:有的时候有点硫碳和铁粉就可以充饥,有的时 候吸取到空气中的氮气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泥土里就有了氮的化合物。同时,泥土也变得疏松了些。 这是泥土变成土壤的第一步。 1.根据文本一第②段的内容,补全下面土壤形成的过程。 ①_____风化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 2.下面对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③土 壤 ) A.文本一①~④段先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然后以土

docx文档 专题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30 页 0 下载 2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专题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第 1 页 专题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第 2 页 专题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第 3 页 专题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第 4 页 专题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5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30:28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