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主题 七下《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复习 1、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目标 2、学习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 1、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重难点 2、学习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道理。 3、理解“铭”“说”两种文体。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原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 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 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 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 呢?”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 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 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 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 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 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 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 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 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 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 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 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 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 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 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 判断吗?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 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 , 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 (今湖南道县) 人。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 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 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jǐ yún,纪:此为姓,读作三声,jǐ),字晓岚。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 编修,寺读学士。因为获罪遣至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亲自题写了《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在文学史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 小说 这篇说理短文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 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 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名词用作动词)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名词用作形容词) 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 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 动词是动用法) 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 名词用作动词) 【“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古今异义】 (1)香远 益清(古义:更;今义:好处,利益) (2)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3)干:古义:岸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4).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5)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6)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7)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看 (8)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9)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10)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1)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2)盖:古义: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之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不译) 远 (1)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距离长) 可 (1)可爱者甚蕃(动词,值得) (2)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助动词,可以) 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2)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3)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重: (1)僧募金重修 (重:读 chòng,重新) (2)乃石性坚重 重:(读 zhó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2)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应为“爱菊,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过。 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3)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求之(于)地中 (僧)棹数小舟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思路梳理】 《陋室铭》 ① 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 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生活态度。 ③ 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爱莲说》 1.第一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入题做准备,再以陶渊明爱菊和世 人爱牡丹做烘托,最后用“予独 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由 此入题,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 处,渗透出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第二段:点明 莲的比喻意义,感叹真正的隐逸之士、志洁行廉之士实在太少,并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 的世态。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 贵品质的象征。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赋予莲花高洁质朴、正直芳香的品格。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 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 莲的原因。 3.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 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 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 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的反衬作用。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 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 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小结: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 4.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
【机构专用】 七下《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复习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84).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1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 于 2024-08-15 18:28:20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