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主题 《赠从弟》《梁甫行》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教学目标 2.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 你认识吗?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 独占八斗” 。 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 轼三人耳。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 【知识梳理 1】 、李白、苏 【作者介绍】 刘桢(186~217 年)字公干,东汉末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 一,以五言诗著称。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 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建安二十二年 (217 年),刘桢去世。他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原文】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译文】 注释: (1)亭亭:高耸的样子。 (2)瑟瑟:形容风声。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6)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主旨】 鼓励从弟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要有骨气。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 顶天立地的人。 【品鉴赏析】 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 :“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 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 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诗人也许觉得,与谷风相 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所以接着又加以“冰霜”的进袭: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 “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礼记》说 :“其在人也,如 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正可拿来作“端正”的注脚。这两句描摹冰霜,辞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态 从容。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 此诗结尾也是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意谓: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 “松柏有本性。”吐语沉着,戛然收笔。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雄伟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 【拓展】 《赠从弟三首》 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陈柞明评论刘桢的诗,用了“翠峰插空,高云曳壁”的精妙比喻(《采菽堂古诗选》)。《赠从弟三首》确实 当得起这样的赞美。作为咏物诗,这三首对苹藻、松柏、凤凰虽然着笔不多,却都是画龙点睛,使它们个个风骨 棱然。这正是诗人自身高洁之性、坚贞之节、远大怀抱的写照。倘若他自身没有这种“挺挺自持”的气骨,就不能 将这类无情之物铸造得如此“高风跨俗”、富有生气。 诗人运笔也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咏苹藻,则映衬抑扬、着色清淡,正适宜表现它的淡泊高洁之性;赞松 柏,则辞气壮盛、笔力遒劲,正可与它的抗风傲霜之节并驱;歌凤凰,则笔势宕跌,飘逸多姿,正显现了凤凰奋 翅高举的远大志向和潇洒身影。 仅从咏物这一点看,它们继承了屈原《橘颂》的创作经验,又表现了张戒所说“咏物之工,卓然天成”(《岁 寒堂诗话》)的妙处。 【知识梳理 2】 【作者介绍】 曹植(192 年-232 年 12 月 27 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 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 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 称为“三曹”。 【原文】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译文】 注释: 【1】异气:气候不同。 【2】殊:不同。 【3】剧:艰苦。 【4】妻子:妻子儿女。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 【7】宇:房屋。 你可以尝试翻译一下吗?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主旨】 诗本意是描绘了海边人民的恶劣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海边人民的同情,当然也从一面反映出诗人对当时 当权者的不满,正是他们的不作为,导致了海边人民的不开化和生活的痛苦,也由此表现出了诗人怜悯世人的慈悲之 心。 【品鉴赏析】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 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 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 。 妻子象禽一兽 ,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 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 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 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 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 梁甫行 裸读——辨其音 吟读——明其义 品读——感其情 【拓展】 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 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 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 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 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 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 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 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 议。 洛神悲歌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 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 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 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 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 相通的苦闷。”

docx文档 【机构专用】 《赠从弟》《梁甫行》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02).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2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机构专用】 《赠从弟》《梁甫行》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02).docx 第 1 页 【机构专用】 《赠从弟》《梁甫行》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02).docx 第 2 页 【机构专用】 《赠从弟》《梁甫行》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02).docx 第 3 页 【机构专用】 《赠从弟》《梁甫行》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02).docx 第 4 页 【机构专用】 《赠从弟》《梁甫行》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02).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27:31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