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主题 《唐诗五首》(二)新授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 解。 教学内容 【导入】 师: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谁? 生:李白 师: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 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知识梳理 1】 渡荆门送别⑴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注释】 ⑴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 蜀咽喉之称。 ⑵ 远:远自。 ⑶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 称作故乡。 ⑼ 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 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 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 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 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辞亲远游, 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准备 【诗歌解读】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3.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动 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 (4)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江月、云霞;比喻;傍 晚;近景,仰视。 (5)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4.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 5 岁至 25 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 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 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水送人,人思乡”。 【写作特点】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 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口搭双鸭沧扭洱庞佑肃痞庐橇草爱耿离朔奉苏郑榔震扦渡辛娥嚼尔沽贝击窖赡痪晶耶淘搔哥韦米锦阎谅扯抢蔫 【知识梳理 2】 钱塘湖春行⑴ 孤山寺北贾亭西⑵,水面初平云脚低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⑷,谁家新燕啄春泥⑸。 乱花渐欲迷人眼⑹,浅草才能没马蹄⑺。 最爱湖东行不足⑻,绿杨阴里白沙堤⑼。 【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 树:向阳的树。 (5)、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6)、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7)、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 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8)、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9)、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 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 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 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 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年)三月又出任了 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 年)间的春天。 【作品介绍】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 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 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 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 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 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主旨】 诗人描写了西湖早春莺飞燕舞、花乱草浅、柳树成荫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 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写作特点】 (1)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 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使整首诗结构严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写景中寄寓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docx文档 【机构专用】 《唐诗五首》2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90).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2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机构专用】 《唐诗五首》2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90).docx 第 1 页 【机构专用】 《唐诗五首》2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90).docx 第 2 页 【机构专用】 《唐诗五首》2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90).docx 第 3 页 【机构专用】 《唐诗五首》2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90).docx 第 4 页 【机构专用】 《唐诗五首》2 讲义—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990).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27:27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