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 【巩固训练 1】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衣欲睡。(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6)遂至承天寺。( )( ) )( ) ) ) 2.翻译句子。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用原文回答)。 4.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二句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 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它有什么言外之意? 8.本文的写作思路先是写夜游的缘起,接着是写( )( )和( ),最后写( ),采用主要的表达方式有( )。 9.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 考虑,想到。 ②共同、一起 到。 ③原来是。 ④只 清闲的人。 ⑤脱下。⑥于是,就 ⑦形容水的清 澈 2.翻译句子。 ①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②哪夜没 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 4.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 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如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6.如: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言外之意: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 8.夜游的所见 夜游的所思 叙事 描写 抒情 9.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巩固训练 2】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⑶ 怀民亦未寝( ⑵ 遂至承天寺(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 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5、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 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参考答案 1.⑴ 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色,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 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 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 ① 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 分,每对一处 0.5 分)②闲 仙 (1 分,每对一处 0.5 分)以上共 8 分 【巩固训练 3】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④之侠皆宗⑤之。稍壮,折节 ⑥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⑦,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苏轼《方子山传(节选)》 【注释】①方子山: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洲(今河南潢川)、黄 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期的游侠。④闾里:乡里。⑤宗:尊崇,敬仰。⑥折节: 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⑦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欣然起行 C.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2 分) 皆以美于徐公 杂然而前陈者 既克,公问其故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吾知子所以距我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题目中的“记”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甲】文的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甲】文中“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发布用来方便纪年的一种名号。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2 分) A.【甲】文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复杂 的思想感情。 B.【乙】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万年时的不同境遇和思想变化。 C.【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甲】文中苏轼的自我排遣的方式是:寻友、赏景。【乙】文中方山子自我排遣的方式是:隐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 分)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3 分) 参考答案:B、C、C 乙篇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 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 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 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 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巩固训练 4】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 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 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⑴ 月色入户。 户: ⑵ 盖竹柏影也。 盖: ⑶ 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 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 分) ⑴ 写月语句 ⑵ 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 分) 参考答案: 1.⑴ 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2.⑴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 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乙篇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 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 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 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巩固训练 5】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 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 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怀民亦未寝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 (4)思欲就亭止息 ( 参考答案:(1)睡觉 (2)只是 ) ) (3)曾经 (4)到,靠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参考答案:(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 影子。 (2)于是(我)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 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5 分) 答: 参考答案: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

docx文档 【机构专用】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896).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1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机构专用】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896).docx 第 1 页 【机构专用】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896).docx 第 2 页 【机构专用】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896).docx 第 3 页 【机构专用】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896).docx 第 4 页 【机构专用】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15018896).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5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27:11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