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上册预习) 知识整合 文言文阅读技巧 ※题型一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 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 境理解。 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 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 “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 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 处逢生”。 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 词词义。如“辍耕之垄上”中对“之”字的理解,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当“去、往”讲,再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此处的“之”也是“去、往”的意思。 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 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 ※题型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 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 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 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 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 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题型三 文言断句 如何把握文言断句 1.通过句意断句。 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 根据逻辑关系断句。 2.根据语法断句。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 (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 (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3.借助词语断句。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 (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 (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 (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题型四 理解并翻译句子 1.文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 2.文言翻译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 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 3.文言翻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 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 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过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翻译,结合语境,应加上表 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 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应翻译为:我同谁一道呢? ※题型五 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 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 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 的。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 正确。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 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 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 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题型六 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2.看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 合、烘托、伏笔、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3.看描写手法。常用的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正侧相映等。 4.看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 5.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 明)的角度品析、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进行分析。 ※题型七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 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 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在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 略评价;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的 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 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 匙。 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 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 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做出恰 如其分的评析。 新知预习 《三峡》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自非亭午夜分( ) ②不见曦月( ) ③ 至于夏水襄陵( ) ④沿溯阻绝( ) ⑤ 虽乘奔御风( ) ⑦ 素湍绿潭( ⑥不以疾也( ) (2)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 , ) (3)一词多义。 ①绝 ②属 ③或 ④自 (4)词类活用。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 ) ② 则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 ) ③ 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②绝 多 生 怪 柏。 3.课文理解。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风光的? (2)第四段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主要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怎样的气氛? (3)文末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三峡》 ②日光,这里指太阳 1.(1)①正午 (2)阙 缺 或许 ④逆流而上 ⑤即使 ⑥快 ⑦白色 空隙、缺口 (3)①动词,隔断 时 ③升到高处 副词,极,最 ④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动词,断绝,消失 (4)①飞奔的马 ②急流 ②动词,连接 属,同“嘱”,嘱托 类似 ③有 如果 ③下霜 2.(1)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②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③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④ 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声音悲凉婉转,久久 不绝。 (2)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 绝 /多生怪柏。 3.(1)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其不同季节的不同 景象。 (2)秋季。听觉角度。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3)一是突出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出表现了三峡山高峡长的地形特点。 《〈短文两篇》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相与步于中庭( ) ②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 盖竹柏影也( (2)古今异义。 ) ) ① 四时俱备 古义: 今义: ② 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欲 ②与 (4)词类活用。 ① 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 ②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特殊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 ) 3.课文理解。 (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先仰视“ 视“ ”,又 ”,再俯 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 一句一景,次序井然。 (2)《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短文二篇》 ②形容水的澄澈 1.(1)①共同,一起 (2)①季节 时间 ② 消散 休息 ③ 只是 表转折的连词 (3)①将要 ③大概是 欲望 想要 ②参与,文中指欣赏、领悟 和、跟 ”两层来写,

docx文档 第12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上册预习)(解析版).docx

初中 > 八年级 > 语文 > 文档预览
41 页 0 下载 2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第12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上册预习)(解析版).docx 第 1 页 第12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上册预习)(解析版).docx 第 2 页 第12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上册预习)(解析版).docx 第 3 页 第12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上册预习)(解析版).docx 第 4 页 第12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上册预习)(解析版).docx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36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8-15 18:22:27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