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复习) 一、生物与生物学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熊猫和玩具熊猫的根本区别是熊猫具有生命特征; 2、生物的基本特征: ⑴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 ⑵生物需要摄入营养物质和能量,进行呼吸和排泄; ⑶生物都能繁殖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现象; ⑷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⑸生物能够适应 和影响 环境。 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 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 4、学习生物学,主要学习前人已总结的科学知识,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追求 真理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需要补充) 二、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学习观察与实验 1、在观察时,首先根据观察目的 ,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有什么特征,以此做出分析,判断。 有时候,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如放大镜或显微镜。 2、实验与观察的异同:实验是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而观察只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3、实验的流程图: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⑴ 转动粗准焦螺旋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转动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⑵ 接近人眼一端的镜头是目镜,接近物体一端的镜头是物镜。 显微镜的物镜分高倍物镜和低倍物镜。 短而粗的是低倍物镜, 长而细的是高倍物镜。 ⑶物象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⑷遮光器的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 。光线弱的时候用大光圈。 ⑸显微镜的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 凹面镜。 2.学习使用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切片标本、观察、收镜。 ⑴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边的地方。 ⑵对光:(三转) ①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 转动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 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亮 圈(视野)。 ⑶放置切片标本:(放-压-降) ① 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以免在视野中找不到要标本。) ② 压片夹夹住玻片两端。 ③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物镜接近玻片(约 0.5cm)。(一定要从侧面看 着物镜,以免损坏物镜或玻片。) ⑷观察:(看—升—调) ① 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清物像为止。 ② 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⑤ 使用低倍镜观察后,若再使用高倍镜观察,步骤是:(三移、一调节) 移动玻片 (图像移到视野中央) ↓ ↓ 移动转换器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 ↓ ↓ 调节光圈 (换成大光圈,保持视野明亮) ↓ ↓ 转动细准焦螺旋 (使物像更清晰) ⑸ 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 ) 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 进镜箱,放回原处。 3.使用显微镜时注意事项: ⑴取镜和安放时,不得用手触摸目镜、物镜和反光镜,以免 弄脏、损坏镜片。如果镜头 上有灰尘,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来擦拭。 ⑵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物像。 ⑶ 在视野中观察到一个细胞如图 A,想移到 B 图的位置, 应将载玻片往 ← 方向移动。(填写“→ ↑ ← ↓”) 外界暗时:用凹面镜,视野变亮 反光镜 ⑷调节光线的强弱 外界亮时:用平面镜,视野变暗 外界暗时:用大光圈,视野变亮 遮光器 外界亮时:用小光圈,视野变暗 ⑸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显微镜的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等部件才能进 入人眼。 ⑹低倍镜比高倍镜视野亮、视野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 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视野范围变小、亮度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 4.生物实验中常用的玻片标本有装片 、切片、涂片等三种。 (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2.观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起点,提出的问题必须联系生活、生产或学习。 3.提出假设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判断是否假设正确,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实验。 4.探究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且在一个探究实验中,实验变量要单一。 5.实验常常要反复多次,才能避免误差,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6.实验中如果提出的假设不正确,就需要重新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7.巴斯德的“探究肉汤里的细菌实验”: ⑴提出问题: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⑵作出假设:肉汤里的细菌可能来源于空气。 ⑶制定计划:将肉汤分成 2 组。 A 组:把肉汤装在一个鹅颈状圆底烧瓶中,肉汤不能接触空气中的细菌。 B 组:把肉汤装在一个敞口的圆底烧瓶中,肉汤能够接触空气中的细菌。 ⑷实施计划:把两个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A 组肉汤不变质,B 组肉汤变质。 ⑸得出结论:肉汤里的细菌是从空气中来的。 思考: ⑴为什么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消灭肉汤里原有的细菌,以免干扰实验。 ⑵为什么要将一个烧瓶的瓶颈用高温拉制成鹅颈状弯曲?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 ⒏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①提出问题: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受到影响吗? ②作出假设: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可能会受到影响。 ③制定计划: A 组 将金鱼放在盛水(常温)的烧杯中,等金鱼安静后,观察金鱼呼吸次数。 B 组 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热水,调节水温,再将金鱼放入水中,金鱼安静后,观察金鱼 呼吸次数。 ④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完成实验。重复几次,记录数据。最后统计全班数据的平均值。 ⑤得出结论: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受到影响。 思考: ⑴本实验中单一变量是什么?温度 ⑵本实验为什么要多重复几次?为什么要统计全班实验数据,再计算平均值? 答案:重复几次,结果取平均值,都是为了减少误差,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⑶本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是 A 组,实验组是 B 组。 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复习) 一、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 种因素。 二、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1、环境因素可以分成两类,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 ⑴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的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 度等,它们都能影响生物的 生长、发育 和分布。 ⑵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生物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探究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⑴提出问题:水对植物的生存能够产生影响吗? ⑵作出假设:水对植物的生存能够产生影响。 ⑶实验步骤: A.选择 同种且生长情况 相仿的多株植物幼苗分成两组,分别栽种在同样大小、材质的花 盆里。B.将花盆编上组号,第 1 组浇适量水,第 2 组不浇水。C.将两组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 暖、通风的环境条件下。 ⑷实验现象:第 1 组幼苗长势 良好;第 2 组幼苗长势不好。 ⑸实验结论:水对植物的生存能够产生影响。 想一想: ①本实验中,第 1 组是对照组,第 2 组是实验组。本实验要研究的单一变量是水 。 ②两个小组都选择多株幼苗,是为了避免误差,保证实验的数据的准确性 。 ③探究实验常设置对照组。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 组实验,叫对照试验。实验组的单一变量(准备研究的变量)要进行处理 ,而对照组 不作处 理。 3.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⑴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⑵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吃与被吃)、竞争、共生、寄生。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⑴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牛粪污染环境、破坏草原植被,滋生蝇蛆,破坏了生态平衡;中国蜣螂能保护环 境,改良土壤,恢复生态环境的平衡。 ⑵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引进中国蜣螂,而不用人工的方法清除牛粪和喷洒灭蝇杀虫剂? 答案:使用人工方法清除牛粪,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喷洒杀虫剂会导致环境污染; 引进中国蜣螂,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既节约,又能避免污染环境。 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⑴提出问题: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同吗? ⑵作出假设: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产生不同影响。 ⑶制定计划:分小组选择 3 种不同的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在一天内,选择早、中、 晚 3 个时间段,分别测试 3 种环境的湿度。每次测试时,要测量 3 个数据,每个数据的测量时 间相隔 8-10 分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取平均值。 ⑷实施计划:记录结果。 ⑸得出结论: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产生不同影响。 想一想: ⑴若以晚上测量的数值为例,能成为对照组的是裸地组和灌木组或裸地组和草坪组,对照组都 是裸地组,其中,单一变量是空气湿度。 ⑵说一说,测量会有误差吗?怎样才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答案:由于工具、操作者、测量时间、地点等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会有误差。测量时,重 复几次,取其平均值,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⑶“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易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与传播。经科学测定,空气的相对湿度在 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⑷测量空气湿度的常用仪器是干湿表。 3.蚯蚓能够疏松土壤,增加肥力;苔藓植物能够蓄积水分,保持水土;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是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即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影响了环境,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 能是有害的。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生物只有适应 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环境淘汰。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能会变成不适应,易 被天敌发现。 第 3 章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复习)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就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组成:由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其中,生产者 和分解者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来源(必不可少);没有分解者,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分解。 3.分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二、生物 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1.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所有生物与他们生存的环境的总称,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阳光、空气、水、适宜温度等基本条件。 3.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主要是土壤层)。 第 4 章 绿

pdf文档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核心考点复习提纲.pdf

初中 > 七年级 >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2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核心考点复习提纲.pdf 第 1 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核心考点复习提纲.pdf 第 2 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核心考点复习提纲.pdf 第 3 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核心考点复习提纲.pdf 第 4 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核心考点复习提纲.pdf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2024-07-18 13:32:49上传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