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衡阳市中考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为 8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 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 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 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 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 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 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 三星堆和二里头”反映出三星堆和二里头两个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故 C 符合题意; 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不是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排除 A;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多 元一体,排除 B;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成就,排除 D。故选 C。 2.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 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中医( ) A.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仁者丹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 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中国古代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 符合题意;BCD 与题干 内容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 A。 3.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根据下列图片所代表的时期和地点,指出黄河流域 A. 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 B. 一直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C. 长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D. 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属于黄河流域。 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迁到黄河流域。五代十国也是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这说明黄河流 域长期以来是我国政治中心。故 A 正确。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了我国的经济中心,故 排除 B 项。CD 项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 CD 项。故选 A。 4.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 “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 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A. 《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 《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 C. 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D. 《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无意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 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属于 无意史料,故 B 符合题意;《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 前半生》、 《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 人的想法,属于有意史料,排除 ACD。故选 B。 5.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 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 定《木兰诗》( ) A.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 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 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 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的“策勋十二转”是唐代 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 C 符合题意;《木 兰诗》和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无关,排除 A;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 集》,并非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 B;题干材料说明《木兰诗》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排除 D。故选 C。 6. 隋 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 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 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 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 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C. 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 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 发,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由此可知,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是隋朝短命而亡的主 要原因,故 B 符合题意;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不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 A;下层的 人民起义不断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是隋 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的表现,排除 D。故选 B。 7.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唐 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诸葛亮《出师表》 B. 李斯《泰山石刻》 C. 司马迁《史记》 D. 《大唐西域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 始资料。玄奘是唐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根据玄奘西行天竺的见闻所写的《大唐西域记》 可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所以 D 项符合题意;诸葛亮《出师表》与三国时期有 关,排除 A;李斯为秦朝丞相,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司马迁 为西汉史学家,其所著《史 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D。 8. 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中外政权的纷争 C. 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 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 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 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 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体现出中外政权的纷争,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续湘山野录》 9.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 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 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的信息可知,同一历史事实不同的著作会 有不同历史记载,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0. 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比较下列同学们收集的三幅图片, 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C.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 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三幅图片计划所学知识,西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宋代的制瓷业发达,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 瓷器畅销海内外,因此宋代的海外贸易之路也称为“宋代海上陶瓷之路”,它促进了宋代中 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 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由此可知,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 的事件都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丝绸之路、宋代海上陶瓷之路、郑和下西洋。这三件事反映了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盛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政策,它们都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 流,充分说明中国自古以来是热爱友好、和平的国家。 11.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 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 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A. 政教合一 B. 因俗而治 C. 严密控制 D. 册封首 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 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可知,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因俗而治,B 符合题 意;ACD 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 B。 12. 《天工开物》中描述一种农业工具“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 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材料反映该工具主要用于( A. 灌溉 B. 冶铁 C. 排涝 ) D. 播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描述“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 ” 可知材料反映的农业工具主要用于排涝,不适合灌溉。故 C 符合题意,排除 A;冶铁属于手 工业,排除 B;材料描述的农业工具的主要用途是排涝,不是播种,排除 D。故选 C。 13. 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 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 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 了伏笔。”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九国公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 日所谓‘军事现代化……’巨额的赔款……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 结合所学知识,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 。 《辛丑条约》的签订,军事上拆毁大沽炮台,允 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最庞大、主权丧 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pdf
初中 >
中考 >
历史 >
文档预览
19 页
1 下载
18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资料管理员 于 2023-12-11 19:38:14上传